1. 贝壳体育 > 西甲 >

〈西甲巴布罗〉地平线5巴布罗

导读问题1:格尔尼卡的构图有什么特点?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

今天我们来聊聊[西甲巴布罗],以下4个是关于西甲巴布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更多地平线5巴布罗相关的资讯继续关注本站。

问题1:格尔尼卡的构图有什么特点?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2]

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3]

艺术鉴赏

主题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4]

共8张

格尔尼卡局部图

构图

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

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4]

象征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比喻了在战斗中最无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妇女,她朝着自由女神走去,象征着人们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个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着战斗中不屈的战士,他手那拿一支剑,最妙的是他剑上的小花,赞颂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4]

名家点评

英国作家、画家、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罗兰特・潘多斯:公牛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并非反面角色,相反,它好像是在搜索地平线上出现的歌人,在画面上根本没有出现反面角色的形象。因为造成这些灾难的敌人是全人类的公敌,他们极其卑,也极为普遍,难以包罗在单一的形象中。所以,人们从画上看到的只是死孩子、火焰中的房子、刺伤的身体、痛苦的歌斯底里的呼叫、以及惊慌的表情等等可能的事物,而造成这场灾难的恶魔却在这幅画中被省略。[5]

后世影响

衍生作品

2014年,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导演拍摄了电影《33天》,该电影讲述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6]

历史传承

《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7]

画家对这幅怀着愤怒完成的作品是很重视的,他生前留下遗言说:只有当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时候,《格尔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国。佛朗哥死了以后,西班牙政府与保存这幅画的美国政府经过5年的谈判,1981年9月才将它隆重地运回了西班牙。[8]

作者简介

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市(Malaga),是当代西方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毕加索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虽已届八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艺术创作的前列。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箱装帧等方面。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十分惊人的。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习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9]

参考资料

[1]  王晓锋编,中外名画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5,第186页

[2]   郑春兴主编,世界名画品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4,第516页

[3]   吕翠凤编著,大学人文教育导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7,第133页

猜你关注

女孩子喜欢你的表现

女孩子喜欢的话题

个人贷款

途游斗地主下载

初次见 队长帮你快速读懂艺术品

毕加索用这幅画让法西斯哑口无言

这幅画是世界上反战名作,出自毕加索之手,他一直很关心战争中的妇女和儿童,枪子不长眼,受害者都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

格尔尼卡的构图有什么特点?

问题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

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莫言在2012年获得的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录(1970~2015)

1970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 1918~2008),俄罗斯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癌病房》、《第一圈》、《红轮》等。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对俄罗斯母亲的挚爱。”

1971年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船长的诗》、《黑岛纪事》、《诗歌总集》等。获奖理由:“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2年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1917~1985),德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列车正点到达》、《女士及众生相》、《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生者和死者》、《人之树》、《风暴眼》、《树叶裙》等。获奖理由:“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Eyvind Johnson,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乌洛夫的故事》等。获奖理由:“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Harry Martinson,1904~1978),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游牧民族》、《自然》、《海风之路》、《蝉》、《草之山》、《阿尼亚拉》等。获奖理由:“他的作品捕捉了一滴露珠而映射出整个世界。”

1975年

尤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1896~1981),意大利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乌贼骨》、《守岸人的石屋》、《生活之恶》等。获奖理由:“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艺术敏感性,排除谬误与幻想的生活洞察力,诠释了人类的真正价值。”

1976年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1995),美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获奖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7年

维森特•阿莱桑德雷(Vicente Aleixandre,1898~1984),西班牙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天堂的影子》、《毁灭或爱情》、《终极的诗》、《知识的对白》等。获奖理由:“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代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原野王》等。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9年

奥迪塞乌斯•埃里蒂斯(Odysseus Elytis,1911~1996),希腊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初生的太阳》、《英雄挽歌》、《理所当然》等。获奖理由:“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代人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冰封的日子》、《三个季节》、《冬日钟声》、《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日记《猎人的一年》,论著《被奴役的心灵》等。获奖理由:“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英国德语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迷惘》,剧作《婚礼》、《虚荣的喜剧》,自传《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等。获奖理由:“极其尖锐地向我们这个时代不健康倾向进攻的丰富多彩的作品。”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哥伦比亚记者、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苦妓追忆录》等。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3年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蝇王》、《继承者》、《金字塔》、《自由堕落》、《看得见的黑暗》、《纸人》等。获奖理由:“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

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捷克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裙兜里的苹果》、《紫罗兰》、《铸钟》、《妈妈》、《哈雷彗星》和回忆录《世界美如斯》等。获奖理由:“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年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2005),法国小说家。“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弗兰德公路》、《历史》、《农事诗》等。获奖理由:“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986年

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沼泽地的居民》、《狮子与宝石》、《路》、《解释者》等,诗集《伊当洛及其它》。获奖理由:“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言辞片段》、《山丘和其它》、《悼约翰•邓恩及其它》、《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获奖理由:“因为一种以思想敏锐和诗意强烈为特色的包罗万象的写作。”

1988年

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1911~2006),埃及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开罗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小说《小偷与狗》、《乞丐》、《我们街区的孩子们》(《街魂》)、《新开罗》 、《梅达格胡同》、《平民史诗》等。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信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1989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é Cela,1916~2002),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踏着白日犹豫的光芒》、《修道院与语言》,小说《蜂房》、《黄头发姑娘》、《为亡灵弹奏玛祖卡》。获奖理由是:“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墨西哥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太阳石》、《假释的自由》、《向下生长的树》,散文集《孤独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纪中》、《印度纪行》等。获奖理由:“因为一种带有广阔多重的地平线的写作,其特征是感性的睿智和人文主义的气节构成。”

1991年

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女,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缥缈岁月》、《陌生人的世界》、《恋爱时节》、《贵宾》、《伯格的女儿》、《朱利的族人》、《七月的人民》等。获奖理由:“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圣卢西亚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在绿夜里》、《放逐及其它》、《海葡萄》、《海湾及其它》、《仲夏》、《欧莫如斯》等;剧作《猴山之梦》、《最后的狂欢节》等。获奖理由:“因为一种具有巨大光能的诗歌写作,而这种光能是用一种多元文化和介入产生出的历史眼光维系的。”

1993年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女,美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4年

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1935~),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死者的奢华》、《个人的体检》、《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洪水涌上我的灵魂》、《致令人眷念的年代的信》,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了现代人的芸芸众生相。”

1995年

希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爱尔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获奖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6年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 ,1923~2012),女,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年

达里奥•福(Dario Fo,1926~),意大利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作《滑稽神秘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不付钱!不付钱!》、《他有两把手枪》、《该扔掉的夫人》等。获奖理由:“他继承中世纪流浪艺人的传统,抨击权威,恢复了受屈辱者的尊严。”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2010),葡萄牙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999年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小说“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长篇小说《母鼠》、《铃蟾的叫声》,回忆录《剥洋葱》等。获奖理由:“他在诙谐幽默的黑色寓言中描摹出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剧作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给我老爷买鱼竿》等。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

维迪亚达尔•苏瑞提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灵异推拿师》、《米格尔大街》、《河湾》 、《岛上的旗帜》、《自由国度》、《浮生》等。获奖理由:“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船夫日记》 、《命运无常》、《惨败》、《给未出生的孩子的安息祷告》等。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3年

约翰•M.库切(John M. Coetzee,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幽暗之地》、《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内陆深处》、《耻》、《凶年纪事》等。获奖理由:“在众多假面具下描绘了局外人令人惊讶的人性本质。”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3~),女,奥地利作家。主要作品有《钢琴教师》、《米夏埃尔》、《我们是骗子,宝贝》、《死亡与少女》、《情欲》等。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2005年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英国剧作家。主要作品:《生日派对》、《看门人》、《回乡》、《送菜升降机》、《无人之地》、《尘归尘》等。获奖理由:“在其戏剧中揭示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

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土耳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雪》、《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纯真博物馆》等。获奖理由:“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女,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简•萨默斯日记》等。 获奖理由:“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2008年

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战争》、《乌拉尼亚》。获奖理由:“有新起点、诗意冒险和感官迷幻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

2009年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女,罗马尼亚裔德国小说家、诗人。1987年后流亡至德国,主要作品有《心兽》、《那时候狐狸就是猎人》、《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国王鞠躬,国王杀人》、《呼吸秋千》等。获奖理由:“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被剥夺者、一无所有者的境况。”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与狗》,、《绿房子》、《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谁杀死了帕洛米诺•莫雷罗》、《公羊的节日》等。获奖理由:“他不仅绘制出了权力的结构,也犀利地刻画出了个人的抵制、反抗和失败。”

2011年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瑞典诗人,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主要作品有诗集《诗十七首》、《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小路》、《真理之盾》、《给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巨大的谜》、《画廊》等。获奖理由:“他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2年

莫言(1955~),中国小说家,山东省高密县人,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代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怀抱鲜花的女人》等,长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四十一炮》、《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

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女,加拿大小说家。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主要作品有《少女们和妇人们的生活》、《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逃离》、《石城远望》等。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法国小说家。1968年,他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获得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嗣后他接连发表《夜巡》、《环城大道》、《凄凉别墅》、《暗店街》、《一度青春》、《往事如烟》等。获奖理由:以重塑记忆的艺术方式,他唤醒了最无可捉摸的人类命运,展示了占领时期的人间百态。

2015年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1948年~),女,白俄罗斯记者,纪实文学作家。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二手时间》等。获奖理由:因为她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

【注】

1914、1918、1935、1940、1941、1942、1943年因战争未授奖;

1907、1917、1966、1974年各有两位作家获奖。

问题3: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是什么?

梵高非常想让他的画具有他欣赏的日本彩色版画那种直接而强烈的效果。梵高渴望创造一种淳真的艺术,不仅要吸引富有的鉴赏家,还要能给予所有的人快乐和安慰。

梵高从印象主义方法和修拉的点彩法中吸取了教益。通过描绘阿尔附近吉普赛营地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淳真的艺术。梵高所使用的一道一道的笔触,使色彩化整为零,同时传达出了自己的激情,也能就此告诉我们他的一些心理状态。梵高始终如一地使用这种画法,这对他来说最能帮助表现艺术家的振奋心情。

扩展资料:

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麦田群鸦》。艺术评论认为,这是梵高留给世人的一份图像遗书:遥远地平线的透视画法是颠倒的,是一条死路。而草、篱笆,抑或是树木的一部分等绿色的视觉标记的含义,已经乱成一团。象征魔鬼的乌鸦飞走了——不过再看看,乌鸦也可以是正在朝我们飞来。但这幅作品现已成为旷世杰作。

问题4:求聂鲁达诗歌《我在这里爱你》的英文版

中英文版:

Here I Love You 。

我在这里爱你。

Here I love you。

我在这里爱你。

In the dark pines the wind disentangles itself。

在松树的阴影中,风放开自己。

The moon glows like phosphorus on the vagrant waters。

月在漂浮的水面上象磷光般闪亮。

Days, all one kind, go chasing each other。

白日,重复着,先后追逐。

The snow unfurls in dancing figures。

雪的舞四散。

A silver gull slips down from the west。

一只银色的海鸥从西边滑落。

Sometimes a sail. High, high stars。

有时是一只船。很高的星。

Oh the black cross of a ship。

哦,船的黑色的十字架。

Alone。 独自。

Sometimes I get up early and even my soul is wet。

有时我在清晨醒来,我的灵魂甚至还是湿的。

Far away the sea sounds and resounds。

远处海的声音和回声。

This is a port。

这是一个港口。

Here I love you。

我在这里爱你。

出处:出自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他早期的爱情诗《我在这里爱你》写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以及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也是作于巴勃罗·聂鲁达流浪他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情感与对于爱情的念想而作的一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勃罗·聂鲁达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西甲巴布罗〉地平线5巴布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qtybk.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zqtybk.com/xijia/8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