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提到了5个关于伊朗人质事件的相关看点,同时还对也有不同的看法,希望本文能为您找到想要的体育资讯。
- 1、为什么米国当年在伊 朗人质危机的时候没有直接对伊宣战,而是在人质解救行动失败后同意了伊 朗的条件?
- 2、伊朗人质危机的过程?
- 3、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
- 4、为什么美国三角洲部队闻名遐迩,当年去伊朗解救人质却失败了?
- 5、什么是美国伊朗门事件?
贝壳体育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伊朗人质事件]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问题1:为什么米国当年在伊 朗人质危机的时候没有直接对伊宣战,而是在人质解救行动失败后同意了伊 朗的条件?
伊朗人质事件起与1979年11月4日,美国随即在11月14日冻结了80亿伊朗在美资产。解救人质为
1980年11月,1981年1月结束。
要看此事的处置对策,首先先看看当时国际环境:
1978年,越南与苏联签订《越苏友好合作条约》,而中国中断对越南的援助。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埃及与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但遭阿盟逐出。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月17日中越开战。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租借越南金兰湾基地,租期25年。北约部长理事会宣布于1983年在西欧部署572枚中程导弹。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简单地说就是中美靠近。在中东,埃以缓和,阿盟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伊斯兰世界反苏。而伊朗此时反美情绪高涨。伊斯兰世界因两伊战争分裂。
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大局下,美国首先会考虑苏联对美伊关系变化后的反应:
1)苏联应该是最喜欢伊朗自动加入自己一派,如果伊朗选择投入苏联一方,则苏联势力可以直达波斯湾,直接掐断美国的中东油路。由于苏联和伊朗在陆地上是紧邻的,所以苏联要对伊朗实施支援非常容易。
2)中间的可能是伊朗在美苏间保持中立。伊朗选择的以伊斯兰革命的大旗自立门户,和苏联的共产主义不是一个阵营,两者并无非联手不可的因素。如果这样,则苏联就算控制了阿富汗也无法直接走进印度,除非再攻下巴基斯坦或者伊朗。
3)如果伊朗与苏联敌对,那苏联是最不喜欢的,但当时伊朗与苏联并无大的外交问题。从当时情况看,苏联控制阿富汗后,最大的可能是联手它早已培养的印度朋友,攻入巴基斯坦,而非取道伊朗来进入印度洋。
4)另外,伊朗离苏联实在太近了,以至于苏联不能允许美国再控制伊朗,所以苏联干涉美国入侵伊朗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历史上俄国对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应地伊朗对苏联也有防范之心,只要不逼得伊朗太急,伊朗应该不会彻底投入苏联。如果美国亲自对伊朗动手,伊朗没有别的选择,就会被逼入苏联一派,苏联这样进入伊朗,将不但能控制伊朗,还能获得大义上的支持。而美国也不希望冒与苏联直接开战的风险,所以美国对伊朗并没有急切地去亲自下手,他采取的是打代理人战争的方法,让伊拉克去打伊朗。而自己的行动仅仅限于对伊拉克的幕后支持。
但是事情也并不顺利,新生的伊斯兰伊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反倒是使用当年美国支援给伊朗的武器顶住了伊拉克的进攻,两伊陷入僵持,速胜的可能没有了。这样要捞回人质,就只能靠自己了。美国之后选择了自己用特种作战去营救,可是也失败了。但最后还是因为伊朗急于结束实际上由美国挑动的两伊战争,使美国得以通过谈判以解冻冻结的80亿在美伊朗资产为条件结束了人质危机。
由于美国对伊朗没有过度逼迫,伊朗最后也没有彻底投入苏联一方。应该说,从战略角度,美国这样的处置还是不错的。在全球博弈中,为保障大目标的实现,并非什么事都该用蛮力解决。
问题2:伊朗人质危机的过程?
伊朗人质危机或称伊朗人质事件。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次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
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将美国政府称作“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
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下来,代之而挂上了写着“真主伟大”字样的白旗,最后将52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
美国公开寻求与伊朗谈判。同时,他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行动。
任务落在“蓝光”突击队身上。这是赴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中训练有素的一支小分队。4月24日22时,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面上。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分别奔入早已检修完毕的8架直升机。
飞行途中,8架直升机中,有3架由于沙漠异常气候引发的沙尘暴等原因,无法保持正常飞行,先后离开飞机编队。而只剩下的5架直升机,是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完成营救任务的。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取消营救行动,命令所有的飞机和人员迅速撤离伊朗。然而更令“蓝光”突击队员狼狈不堪的是,撤离过程中,又发生了运输机和直升机相撞的事故。25日,美国政府第一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在伊朗进行了一次营救作战的消息,并且宣告作战行动失败。
问题3: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
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指1980年4月30日至5月5日发生于英国伦敦的六名武装男子攻占伊朗大使馆事件挟持了26人,包括大使馆工作人员、游客和一名警官。武装分子是伊朗阿拉伯斯坦解放民主革命阵线(DRFLA)成员,他们要求释放在伊朗的阿拉伯囚犯和要求安全的离开。但是英国政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并且进行了武力包围。在后面的几天,警方和武装分子的谈判中答应了部分要求。
后来被围困的武装分子因为他们的要求的得不到进一步的回应愈发沮丧。当夜,他们杀死一名人质,并将尸体从使馆抛出。因此,英国政府下令特种空勤团(SAS)进行突袭以武力解救人质。SAS士兵从屋顶绳降下来,从窗户强行突入。11分钟的解救行动中,余下的人质被解救,6名武装分子5人被击毙。在事件之后,SAS遭受质询,他们没必要打死其中两人,但是最后SAS被证明没有任何不当行为。被抓获的武装分子在英国被起诉,判处27年监禁。
随后1980年开始的两伊战争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通过这次行动SAS进入公众视线也为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巩固了政治声誉。SAS在随后因为此次行动收到众多的入队申请,以及外国政府进行交流合作的请求。
此役SAS名声大震,成功的特种作战模式被他国纷纷效仿,如德国在SAS专家的指导下建立GSG9(第九边防大队),美国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等就是师承特种空勤团而成立的。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也随后组建了自己的SAS子部队。
问题4:为什么美国三角洲部队闻名遐迩,当年去伊朗解救人质却失败了?
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名号,可谓是如雷贯耳,在成立以来的四十多年里,这群反恐精英,几乎参加了美军在海外的所有军事行动。其故事还被拍成电影《黑鹰坠落》,可谓是战功赫赫,声名大震。
不过三角洲部队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光,上世纪80年代初,在营救被伊朗扣押美国外交官人质的鹰爪行动中,三角洲部队的首秀就遭遇了惨败。
(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
美军素以计划详尽,组织周密著称。为何作为美军王牌精英的三角洲部队,第一次执行任务即以失败收场呢?
一、为反恐而生的三角洲部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恐怖主义泛滥,恐怖活动十分猖獗。为此美国从大名鼎鼎的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中选拔精英,于1977年11月19日,正式组建三角洲特种部队。它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全世界对美国利益造成伤害的恐怖组织及恐怖活动。
三角洲部队的名字,来自于它的创始人,美国特种作战专家查尔斯·贝克威斯的越战经历。当年,由于直升机投放地点失误,查尔斯和他的特战小队,被围困在一个三角洲地带内。面重重包围,这群士兵凭着高超的战斗素养,硬是击败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带着身受重伤的查尔斯成功突围。后来,查尔斯就把受命组建的这支美军精英力量,称为三角洲特种部队。
(美国特种作战专家查尔斯·贝克威斯)
二、伊朗人质事件。
1979年11月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号召全伊朗人民向美国示威。近千名学生冲入美国驻伊大使馆,将63
外
外交官和家属扣作人质,要求美国交出前国王巴列维。
1980年,谈判失败后,美国政府及卡特总统开始谋划一次武装解救行动,成立两年多的三角洲特种部队,迎来了第一次反恐营救任务。
按照计划,6架C-130运输机,将三角洲行动小组和游骑兵,送往伊朗境内的沙漠一号地点。在那里补充油料后,再将特种部队成员,送往距离德黑兰更近的沙漠二号地点。在那里他们换乘卡车,进入德黑兰直奔美国大使馆,实施人质营救任务。
由于当时三角洲部队刚组建,美军并没有完善的特种作战指挥系统,因此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负责救援队伍的指挥。他们包括93名三角洲特种兵、25名游骑兵、12名配备防空导弹的防空兵。
而运输机组指挥则由陆军直升机大队的爱德华上校负责,整个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为詹姆斯-沃特陆军少将,在经过反复联合模拟训练后,美军决定4月24日实施人质营救行动,代号鹰爪。
(三角洲队员在行动)
三、折戟鹰爪行动。
24日夜间,第一架MC-130载着全体营救人员及指挥官,前往沙漠一号地点,他们要迅速封锁周围地形,保证其它5架C-130随后安全着陆。
只是不走运的是,第一架飞机刚着陆,就碰上了一辆载有45名伊朗人的大巴车。为了防止泄密,美军只能将他们全部扣押为人质。可是很快又来了一辆油罐车,冲过了美军的封锁。三角洲队员不得不用火箭筒将其炸毁。不过最终6架MC-130均安全停在沙漠一号,等待RH-53D补给油料。
意外接踵而至,负责油料补给的8架海军RH-53D飞机,在起飞后两小时,其中两架,因为出现了故障返航,另外六架途中又遭遇了沙尘暴,能见度极低。加上为了保密飞机间不能无线电通讯,这些燃料补给机群足足迟到了90分钟。
六架RH-53D到来后,救援部队开始为直升机补充燃油,准备登机前往沙漠二号地点。这时,其中一架直升机报告液压出现问题,只能弃用。这样,直升机数量已经低于任务要求的最低数量6架。在不得已情况下,查尔斯上校只得请示总指挥沃特少将,经卡特总统同意后,取消了任务。
不过美军的厄运并没结束,一架RH-53D的螺旋桨,居然撞上了MC-130的尾翼,两架飞机迅速起火,引发燃料和弹药的巨大爆炸,8名美军和1名伊朗平民当场被炸死。
担心伊朗军队随时会来,惊魂未定的美军只能快速撤离,连八名战友的遗体都没有带走。这些遗体后来被伊朗人拖尸街头,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可以看出,三角洲特种部队的首秀失败,暴露出当时的美军,缺乏专业的联合特种作战配合能力。所有参加任务的部队也五花八门,素质参差不齐,这就不难解释在任务执行中出现那么多的协同问题。
此次教训之后,美军随即组建了特种作战司令部,以及专为特种部队所配备的第160夜航团。随着特战体系日渐成熟,三角洲特种部队才成就了现在的战场传奇。
问题5:什么是美国伊朗门事件?
“伊朗门”是美国里根政府的一项丑闻事件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从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门”事件举行了公开听证会。委员会共进行了41天的听证,历时250个小时,查阅数十万份有关文件、官方证据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证,其中包括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诺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麦克法兰和退役空军少将西科德,以及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格和司法部长米斯等。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证词,委员会同意给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诺思以有限的豁免权。
第一天作证的是西科德。这位飞将军原来拒绝作证,这回却是口若悬河,有问必答。从5月5日至7日,接连3天,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背景都说了出来。
西科德承认他和诺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银行秘密账户上的大约3000万美元。美国以3000万美元的要价向伊朗出售价值2000万美元的武器,美净挣1800万美元的利润。他承认这笔钱中有350万美元转交给尼加拉瓜政府军,350万美元用于向伊朗运送武器,100万美元用于其他开销,800万美元在瑞士银行账户上,另有200万美元去向不明。他说:“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国会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军出售武器期间进行的。”他还说他有时同前中央情报局长凯西讨论他的活动,经常同诺思接触。他认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义进行活动,并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麦克法兰作证。人们知道他曾经三缄其口,最后服用过量安眠药以求解脱,可谓“里根铁杆”。但他这次却出乎人们意料。他证明说:“在国会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决定以后,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继续提供援助;诺思虽受我领导,但他与中央情报局已故局长凯西来往密切,关系非同寻常。”他还证明,支付200万美元作为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的赎金是里根亲自批准的。但里根对此一直坚持说他已“记不清了”。
7月15日,轮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证。他显得神情紧张、六神无主。他在回答问题时常常闪烁其词,并不时地猛吸烟斗。他说:“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我可以随时面见总统,向他汇报国内外的事情。”关于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换人质一事,他说:“凯西1985年11月曾送来一份备忘录,经我提交总统签署。”一年以后,“伊朗门”事件曝光,为了保护总统,使之免受牵连,他亲手将这一文件销毁。关于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问题,他说这是诺思出的“好主意”,但经过他批准。他相信总统也会批准这个“好主意”。不过,他深知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所以没有报告总统,以便将来曝光可让总统矢口否认。他最后强调:“我批准将款项转移给尼反政府军,是在忠实地执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证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风头的算是诺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荧屏上的画面分为两半:右边是里根总统,微笑着缓步走过白宫南草坪挥手向人们致意,然后跨上直升飞机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陆战队士兵行了个礼。画面左边是陆战队员诺思中校,坐在参议院的证人席上,倾身向前,凝神聆听提问。那狡黠的眼睛时而充满哀怨,时而又闪出凛然的光芒。
随后,里根飞走,诺思的形象支配了整个荧屏。
电视观众瞪大眼睛注视着眼前这位“爱国英雄”。
诺思说,他曾起草了5份备忘录送给波因德克斯特,要求总统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政府军。后来他又四处活动,指挥行动。5份备忘录中有4份被他销毁,剩下的一份没有留下里根总统批的字迹。
诺思接着说,早在1984年,凯西就介绍飞将军西科德来负责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后来又是凯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帐目,并将盈余款项转给了尼反政府军。凯西后来还曾交给诺思一本总账,上面记录有援助尼反政府军和其他秘密行动的资金流动情况。由于一次事故原因,凯西要诺思赶快清理文件,这本总账及一批文件被销毁了。在诺思被解职的当天,凯西又叫他销毁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凯西生前却宣称他不知道诺思在干些什么。凯西在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从何处得到资助,中央情报局毫无知情。”这与诺思的证词大相径庭。
此外,诺思还承认他1986年11月中旬参与伪造了一份“伊朗门”行动的大事记,以“帮助”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调查。麦克法兰、波因德克斯特、凯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盖真相的原因。
诺思在听证会上口口声声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准的。”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诺思的5份备忘录统统给扣押了,并以这种方式让诺思自由活动?
听证会上,诺思绘声绘色和掷地有声的证词,特别是他的“坦率”态度赢得了5000万美国电视观众的心。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了他的“真诚”,他成了“爱国者”,成了集美国人的全部价值观(责任、荣誉、国家)于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证者不一而列。
调查委员会领导人在听证会结束时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伊朗门”事件是个“充满欺骗、口是心非和漠视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丧的事件”。
美国人对听证会的评价则是一出前紧后松、有头无尾的电视“连续剧”。“伊朗门”事件的两位主角诺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经把主要责任承担下来,使白宫如释重负。一些配角虽然也从不同角度补充和验证了若干细节,但都没有透露出任何带有爆炸性的内幕。“连续剧”是在没有达到高潮的气氛下收场的,在观众脑海中存在的若干悬念,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
最后,你如何评价[伊朗人质事件]?欢迎下面互动!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本站吧。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zqtybk.com/tyzx/14957.html